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佛山市 >高麗光宗-高麗光宗解樹 正文

高麗光宗-高麗光宗解樹

2025-07-05 07:23:43 来源:清辭麗曲網作者:张桑悦 点击:813次

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契丹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契丹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高麗國王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高麗國王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麗王朝(七):高麗成宗

高麗光宗-高麗光宗解樹

14.高麗成宗

高麗成宗(朝鮮語:고려 성종/高麗 成宗 Goryeo Seongjong;960年農曆12月26日-997年),諱王治(朝鮮語:왕치/王治 Wang Ci),字溫古,高麗國的第六代君主,981年—997年在位。

(1)早年生涯

王治生於高麗光宗峻豐元年(960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他的父親王旭和母親柳氏都是高麗太祖王建的子女。他八歲喪母,十歲喪父,由祖母神靜太後皇甫氏撫養長大。王治早年受封為開寧君,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七月九日高麗景宗王伷臨終前將王位傳給堂弟王治而不是自己的兒子王誦,兩天後便撒手人寰了。王治即位後,就追崇父母為戴宗大王和宣義王後。太平興國八年(983年)三月獲宗主國宋朝冊封為高麗國王。

(2)以儒治國

王治即位以前,就與出身慶州的儒臣崔亮交好。到了繼位以後,更是不遺餘力地推行“以儒治國”的方針,積極引進中原文化,著手強化中央集權,對高麗的典章製度進行全麵的改革。他剛繼位時,就下詔求言,儒臣崔承老上時務二十八條,並評述高麗開國以來的五朝政化善惡,王治顯然對崔承老的上疏相當滿意,不久後就任命他為宰相。端拱元年(988年)左補闕李陽奏請按《禮記ⷦœˆ令》和《周禮ⷥ…祮𐣀‹的相關規定行事,淳化元年(990年)右補闕金審言奏請將《說苑》所載“六正六邪”和漢朝刺史六條問事書寫在中央和地方各官衙的堂壁上,王治都予以采納。但由於王治過於沉浸中華文化,導致很多高麗人的不滿。

(3)契丹入侵

王治重視文治,而對高麗北部的邊防及與女真的關係有所疏忽。當時的契丹(遼)正致力於經略遼東,高麗與契丹之間的女真及定安國等緩衝區都被收入契丹囊中,高麗藩籬盡撤,到淳化四年(993年)十月,契丹東京留守蕭恒德(蕭遜寧)率領號稱80萬的大軍征討高麗,引發了第一次高麗契丹戰爭,於是高麗遭遇了開國以來的第一次重大外患。王治以侍中樸良柔為上軍使,內史侍郎徐熙為中軍使,門下侍郎崔亮為下軍使,駐軍北界,抵禦契丹,隨即他本人也親赴前線督師。

閏十月三日,王治來到西京平壤並前往安北府(今朝鮮平安南道安州市),這時傳來蓬山郡(今朝鮮平安北道龜城市)失守的消息,因此不得不折返西京。蕭恒德聲稱契丹出兵的理由是高麗“不恤民事”並侵占了高句麗故地,要求高麗歸順契丹。有的大臣建議投降,有的建議割地,王治打算聽從割地之議,拋棄岊嶺(今朝鮮黃海北道慈悲嶺)以北的疆域,於是打開西京倉庫,任由百姓拿走糧食,但還剩下很多糧食,王治又想把剩下的糧食全部丟入大同江,以免資敵,被徐熙勸阻。

王治一行返回開京。不久後,契丹軍在安戎鎮(今朝鮮平安南道文德郡)被大道秀、庾方率領的高麗軍挫敗,但蕭恒德繼續要求高麗投降,王治派閤門舍人張瑩去契丹軍營議和,蕭恒德以其官職卑微而拒之門外,大臣中隻有徐熙主動請纓談判,王治在禮成江邊親執其手餞行。麵對蕭恒德的割地要求,徐熙宣稱高麗本來就是高句麗的繼承國,有複地之理,無割地之說,而且打出女真牌來請求契丹幫助高麗“逐女真、還我舊地”,作為交換,高麗同意向契丹稱臣。契丹朝廷批準了高麗提出的條件,撤出軍隊,翌年將鴨綠江以東二百八十裏土地移交高麗,高麗在此地設立“江東六州”。由於宋朝不肯援助高麗,王治便斷絕與宋朝的關係,開始向契丹朝貢,使用契丹年號,並在統和十四年(996年)三月被契丹冊封為高麗國王。

(4)無嗣而薨

王治到三十歲還沒有子嗣,所以在淳化元年(990年)十二月將自己即位前的封號“開寧君”授予景宗之子王誦,實際上就是以他為儲君。

統和十五年(997年)八月,王治率群臣南巡東京慶州,途中身體不適。 [9] 返回開京後,王治於十月二十七日病危,召來開寧君王誦,親降誓言傳位,然後移駕內天王寺。平章事王融請求頒赦,王治不允,說:“生在天,為什麽要釋放有罪的人來枉求續命呢?況且繼承我的人又將怎麽來布達新恩呢?”當天王治薨逝,廟號成宗,諡號文懿,葬於康陵,後經累朝加諡為“康威章憲廣孝獻明襄定文懿大王”。

15.高麗穆宗

高麗穆宗(朝鮮語:고려 목종/高麗 穆宗 Goryeo Mukjong;980年-1009年),諱王訟(朝鮮語:왕송/王訟 Wang Song),字孝伸。高麗國的第七任君主,997年─1009年在位。

(1)即位以前

王誦生於太平興國五年庚辰(980年)五月二十日,他是高麗景宗王伷的獨子,母親是獻哀王後皇甫氏,同時也是他的堂姑母。王誦的祖父、祖母、外祖父和嫡外祖母都是高麗太祖王建的子女。

王誦剛滿周歲,他的父親景宗就病重了,臨終前傳位給開寧君王治,是為高麗成宗,也就是王誦的堂叔兼舅舅。王誦在宮中長大,由於成宗沒有子嗣,於是在黃州、洞州(今朝鮮黃海北道)一帶豪族勢力的推動下,淳化元年(990年)十二月成宗將自己即位前的封號“開寧君”授予王誦,作為自己的接班人。

統和十五年(997年)十月十六日,成宗病重,傳位於王誦,並在同日薨逝。不久後王誦獲契丹冊封為高麗國王。

(2)母後專權

王誦繼位時已經十八歲,但卻由其母皇甫氏攝政,因為皇甫氏住在千秋殿,所以被稱為“千秋太後”。王誦本人沉湎美酒,嗜好打獵,雖有大臣進諫,但不聽從。同時寵溺庾行簡、劉忠正,與他們“有龍陽之寵(指同戀關係)”。當時的高麗社會頗不穩定,曾在統和二十年(1002年)發生過大量高麗民眾不堪苛政、外逃日本的風波。

千秋太後守寡以後不甘寂寞,早已出軌,包養了自家親戚金致陽。他們的私通為成宗所發覺,金致陽被杖配遠地,等到王誦即位後,金致陽又被召還,授其閤門通事舍人,憑借千秋太後的寵愛,沒過幾年就超遷至右仆射兼三司事,權傾朝野。更要命的是,統和二十一年(1003年),金致陽還和千秋太後生了一個兒子。王誦由於近親結婚和取向等原因,膝下沒有一兒半女,所以他們企圖讓這個私生子來繼承王位。當時宗室凋零殆盡,隻有王誦的表弟大良院君王詢最有資格繼承王位,於是千秋太後與金致陽又逼迫王詢出家為僧,並時常欲置其於地。王誦雖然看不慣金致陽的胡作非為,但又投鼠忌器,害怕傷害母親的心,因而對此無可奈何。

(3)定策傳位

統和二十七年(1009年)正月十六日,正值高麗王室傳統的燃燈會,王誦在詳政殿觀燈,大府油庫突然失火,延燒到太後所居的千秋殿。王誦看到殿宇府庫的灰燼,竟然悲歎成疾,幹脆戒嚴宮中,不再上朝聽政,在長春、乾化殿設救命道場。宰臣多次請求入宮問疾,都被王誦拒絕。

過了一段時間後,王誦在他的寢殿秘密召見中樞院副使蔡忠順,屏退左右,對他說:“寡人的病有所好轉,聽說外麵有覬覦王位的人,愛卿知道嗎?”蔡忠順說:“臣也想打聽,但沒有實據。”王誦從枕頭邊拿出一封上書給蔡忠順看,是他的男寵劉忠正所上,原來金致陽要收買劉忠正協助篡位,被劉忠正拒絕,並密奏王誦。隨後王誦又拿出一封上書,這是已在神穴寺出家為僧的大良院君王詢所上的,內容是報告金致陽一黨毒殺他未遂的事情,請求王誦救他。蔡忠順看完了這兩封上書後說:“事情已經很危急了,要趁早解決啊!”王誦說:“朕病得很重了,隨時都可能去,太祖的子孫中隻剩下大良院君了,愛卿和崔沆向來懷有忠義之心,要盡心匡扶,不要讓社稷落入異姓手中。”蔡忠順出宮後將此事說給中樞院使崔沆,劉忠正又讓監察禦史高英起向崔沆、蔡忠順再次傳達了迎立王詢的旨意。王誦在與蔡忠順、崔沆等商量後決定派宣徽判官皇甫俞義帶兵前去楊州三角山神穴寺(今韓國首爾津寬寺)迎王詢入宮,準備將王位禪讓給他。王誦命令蔡忠順起草給王詢的書信,並親自磨墨,蔡忠順說:“請讓臣自己磨墨,不要勞煩聖體。”王誦說:“心裏很著急,不覺得勞煩。”書信內容是:“自古國家大事預有定分,則人心乃定。今予寢疾,奸邪窺覦,以寡人曾不慮此,素無定分,眾心搖動故爾。卿太祖嫡孫,宜速上道,寡人未至大期,麵囑宗社,歿無遺恨。若有餘齡,使處東宮,以定群心。”王誦看了後還不滿意,讓蔡忠順添加“道路險阻,恐奸人潛伏,變起不虞,可戒慎而來”的語句。金致陽雖然獲知自己陰謀敗露、王誦計劃立王詢繼嗣,但卻沒有更多行動。

(4)被廢遇弑

就在派人迎立王詢的同時,王誦還外放金致陽的同黨李周禎為西北麵都巡檢副使,並命西北麵都巡檢使康兆入衛。康兆接旨後南下行至洞州龍泉驛(今朝鮮黃海北道瑞興郡西南),這時內史主書魏從正、安北都護掌崔昌來麵見康兆,哄騙他說這是千秋太後與金致陽矯旨讓他入衛來褫奪他的兵權,建議他返回駐防地造反。康兆信以為真,並誤認為王誦已,金致陽一手遮天,便撤回駐防地。千秋太後聽說王誦要召康兆入衛後,派內臣把守從西北入京的孔道岊嶺(慈悲嶺)。康兆的父親擔心千秋太後對康兆不利,就寫了告知王誦已和要求他起兵入京靖難的信並放在竹杖中,派奴才帶著竹杖化裝成妙香山的僧侶,給康兆火速送去密信。康兆看了密信後印證了自己認為王誦已的判斷,便與西北麵都巡檢副使李鉉雲率5000兵馬入京靖難。行至平州(今朝鮮黃海北道平山郡)時才知道王誦原來還活著,他一不做二不休,決定在鏟除千秋太後和金致陽的同時把王誦也廢掉。由於康兆不知道王誦已經派人去接王詢,因此他也派分司監察禦史金應仁帶兵去神穴寺迎王詢繼位。

統和二十七年(1009年)二月二日,康兆即將入京,向王誦上了一道威脅的奏文,指責王誦寵信庾行簡等人,賞罰不明,釀成禍亂,請求他出居龍興歸法寺,王誦答複:“已知所奏。”這一天,王誦所派的皇甫俞義和康兆所派的金應仁同時抵達神穴寺,接走了王詢。二月三日清晨,李鉉雲率兵入宮呼噪,王誦大驚,被迫交出了男寵庾行簡,而後康兆親自帶兵逼宮,王誦知道大勢已去,與千秋太後仰天大哭,率領宮女宦官及蔡忠順、劉忠正等移居法王寺。同日王詢入宮並繼位,康兆處了金致陽及其與千秋太後的私生子,同時殺了庾行簡等七人,將金致陽同黨和千秋太後親屬30多人流放海島,並廢王誦為“讓國公”,派閤門通事舍人傅岩等看守王誦。王誦派崔沆請求康兆送馬以便離京,康兆自己送了一匹馬,又從別人家拿了一匹馬,千秋太後和王誦母子便騎馬出宣仁門到歸法寺,前往忠州(王誦之妻宣正王後的母家所在地)。

王誦在送走崔沆時,對他說:“不久前府庫火災,突然發生事變,都是因為我失德,我沒有什麽好怨恨的,隻求終老鄉間,愛卿就這麽去奏明新君,並好好輔佐。”一路上王誦對千秋太後精心服侍。然而康兆仍要斬草除根,便派遣尚藥直長金光甫追到積城縣(今韓國京畿道坡州市積城麵)給王誦送去毒藥,王誦拒絕服用,金光甫對隨從中禁安霸等人說:“康公說了,如果不能進毒,就讓中禁軍士殺了廢王,報告說是的,不然的話,我和你們都得被滅族!”於是在這天夜裏,安霸等人殺了王誦,先用門扇臨時做成棺材,把王誦遺體安置在他所居館中,一個月後在積城縣南火葬。康兆對外宣稱王誦是自刎的,給他上廟號湣宗,諡號宣靈,陵號恭陵。由於王誦是經過契丹冊封的君主,所以他的被廢引發了第二次高麗契丹戰爭,康兆於戰爭中,戰後顯宗王詢改王誦廟號為穆宗,諡號宣讓,陵號義陵,並移葬開京城東,後經累朝加諡,定為“孝思威惠克英定恭宣讓大王”。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曆史”】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作者:海鸣威
------分隔线----------------------------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